一个出身寒门状元之死,靠科举做大官的名人有哪些?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盖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清代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文,后于20世纪初废除。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等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又称韩吏部。又称韩文公。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1),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之前优秀作文选里写的那些家境贫寒?
近些年,许多网友都发现一个现象,即各种高考状元中,出身寒门,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了,甚至于说没有了。在以前,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新闻报道了,在各种文章里面,都是如此。可如今,这种现象几近不存。
于是,也就出现类似题主这样的,好奇当年那些优秀的、来自寒门的学子都怎么样了?在这里,个人简要分析一下,供大家参考:
①诸多优秀文章、作文里面所描写的那些寒门的优秀学子们,他们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当然也并非说全部都是杜撰的。凭空想象的就不多说了,不存在的也无从谈起;说说那些存在的吧。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许多素材里面现象,其本身并特特例,比如孩子帮父母盛饭、打扫卫生,比如孩子放假下地干活,忙了一天晚上还写作业,这些在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也有发生,只是由于客观条件,被忽略了,就像许多人认为的“拥有一百万的人捐一万不如只有十块钱的人捐一块钱”一样。再者加上一些作者的“润色”,比如孩子在家帮父母抬水写成独自行走十里打水,孩子家庭一般写成父母失业在家等等。总的说来,即许多文中所描写的“家境贫寒”“刻苦努力”并非有那种程度。
②再谈谈那些真正是家徒四壁,“头悬梁,锥刺股”努力的学生吧(这种只是少数)。这种学生目前一般处在三种状态:意气风发,无异常人,坠入深渊。各举一例吧。
1坠入深渊:近些日各大网站头条报道的,昔日状元变成毒枭。
2无异常人:这是大多数,自不必多提;相信你我身边都有许多这样的人。
3意气风发:我身边就有一个,高中和我同寝室的,每天12点睡觉(寝室10点熄灯),最后考到浙大去了,如今在互联网巨头公司上班。
③个人始终觉得,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且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多则两个),真正像以前那样吃不饱穿不暖,需要孩子上小学就站在板凳上做饭的情况真正是极少数;许多家庭都处于一个“一般”的状态,不发生什么大病大灾基本都能正常过活。所以目前所谓的“寒门状元”越来越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再者,目前这个时代,家境和刻苦不刻苦学习关系也并不大,在学校里成绩好不好和以后的人生成功不成功也并无多大关系。
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欢迎关注湖北新东方烹饪学校!
冒死救了左宗棠一命的潘祖荫?
潘祖荫,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少棠、郑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藏书家。
一、潘祖荫如何救得左宗棠咸丰九年(1859年),在骆秉章幕府做事的左宗棠,因与永州镇总兵樊燮发生纠纷,被樊燮上奏弹劾。咸丰帝接到折子后,立即批示:“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准予就地正法。”加之,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以幕僚的身份代为处理了许多军政要务,虽为战时特殊情况,但毕竟是违制之举。如果真要追究起来,左宗棠只有死路一条。
就在左宗棠面临杀身之祸之际,不少人站出冒险为他说话。有胡林翼、郭嵩焘、顾文彬、潘祖荫、肃顺等人。其中潘祖荫上疏咸丰帝,称:
“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广西、贵州,所向克捷,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运筹决胜,此天下所共见,而久在我圣明洞鉴中也。上年逆酋石达开回窜湖南,号称数十万。以本省之饷,用本省之兵,不数月肃清四境。其时贼纵横数千里,皆在宗棠规画之中。设使易地而观,有溃裂不可收拾者。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宗棠为人,负性刚直,嫉恶如仇。湖南不肖之员,不遂其私,思有以中伤之,久矣。湖广总督官文惑于浮言,未免有引绳批根之处。宗棠一在籍举人,去留无足轻重,而楚南事势关系尤大,不得不为国家惜此才。”咸丰帝在接到上疏后,深受感动,然后征求大臣意见。肃顺说:“戡乱以来,湖南首当其冲,可不但能守住本土,且筹军备饷,外援四境,凡骆秉章之功,皆左宗棠之功。”
然后咸丰帝不在追究左宗棠,而且左宗棠在皇帝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影响。其中“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之语,广为流传。左宗棠为感谢潘祖荫援救之恩,后来官至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后,每年冬天,都会送1000两“炭敬”给潘祖荫,成为京官中所收“炭敬”最多的一份。另外,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其幕僚袁保恒以700两银子收到西周大盂鼎献给左宗棠,左宗棠跟着转赠给潘祖荫;从此,西周大盂鼎一直被潘祖荫家收藏;解放后,潘家后人将鼎献给国家,现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潘祖荫的人生命运潘祖荫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潘世恩是乾隆时期状元,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子太傅,被称为“四朝元老”;叔祖潘世璜是乾隆时期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补户部浙江司兼云南司行走;父亲潘曾绶道光时期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内阁诗读等。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祖父潘世恩80大寿,道光帝恩赏潘祖荫为举人。
咸丰二年(1852年),潘祖荫考中探花(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年),历任国史馆协修、候补侍读、实录馆纂修。
咸丰四年(1854年),潘世恩在京逝世,咸丰帝分别赏其三个孙子潘祖同、潘祖荫、潘祖保给进士、翰林院侍读、举人,并恩准祖同、祖保同年分别参加殿试、会试。
咸丰六年(1856年),潘祖荫历任功臣馆纂修、会试同考官、侍读、咸安宫总裁、南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因捐备军饷赏戴花翎。
咸丰七年(1857年),潘祖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潘祖荫上书请战,历任陕甘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
咸丰九年(1859年),潘祖荫任大理寺少卿。
咸丰十年(1860年),潘祖荫上疏密保左宗棠,左宗棠被释疑保举曾国藩襄理军务。
咸丰十一年(1861年),潘祖荫署宗人府丞;出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官任户部侍郎。
同治元年(1862年),潘祖荫任光禄寺卿,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同年,潘祖荫以光禄寺卿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
同治二年(1863年),潘祖荫任宗人府丞;疏请减江苏赋额,苏、松、太等获旨准减三分之一税额。
同治三年(1864年),潘祖荫在会议何桂清罪过时未列衔,由于上述原因,受牵连,遭部议受贬。后起用,补都察院左副御史、署理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同治四年(1865年),恭亲王被劾获谴,潘祖荫为其求情。而后,潘祖荫任礼部右侍郎。
同治五年(1866年),潘祖荫任刑部右侍郎、左侍郎,补工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同治六年(1867年),授潘祖荫工部右侍郎,奉命赴盛京察看皇陵建筑。
同治七年(1868年),潘祖荫署理吏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进呈《篆书说文》、《艺文备览》各四函,同治帝赐名文绮,任经筵讲官。
同治八年(1869年),潘祖荫转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同治九年(1870年),潘祖荫署吏部右侍郎,因捐备军饷,赏正一品衔。
同治十年(1871年),潘祖荫任会试知贡举,武举会试副考官。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赏头品顶戴。
同治十二年(1873年),潘祖荫因随御驾谒东陵,丢失户部行印而革职留任;后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因偏袒中举的徐景春,被革任降二级调用。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特旨赏潘祖荫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而后,潘祖荫报效银两,复职留任;因进赋册为慈禧太后祝寿,得以候补侍郎。
光绪元年(1875年),潘祖荫授任大理寺卿。
光绪二年(1876年),潘祖荫授任礼部右侍郎。
光绪四年(1878年),潘祖荫调户部。
光绪五年(1879年),潘祖荫任工部右侍郎,又调刑部;出任玉牒馆总裁,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三库事务。潘祖荫历任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等职。此间,主事吴可读以死请为同治帝立嗣,潘祖荫奉命集议,与徐桐等申明议不建储。
光绪六年(1880年),潘祖荫任国史馆总裁。偕惇亲王奕誴参预解决中俄新疆纠纷,与俄国交涉定约后,提出条陈,上奏善后五事:练兵、简器、开矿、造船、筹饷。
光绪八年(1882年),潘祖荫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上行走,兵部尚书,江西学政。
光绪九年(1883年),丁父忧。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母忧,服阙。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官,署兵部尚书。
光绪十二年(1886年),潘祖荫擢升工部尚书。
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归政,光绪帝大婚,赏潘祖荫太子太保衔,并加二级。
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工部尚书出任会试主考官;同年,因积劳病故,享年61岁,赐谥号“文勤”,赠太子太傅。
寒门出状元鲤鱼跃龙门全诗?
1、六年衣破帝城尘,一日天池水脱鳞。
粉丝1400万的自媒体女强人咪蒙为何突然退出江湖?
咪蒙突然退出江湖,我想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违背主流价值观。当前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咪蒙贩卖焦虑、充斥邪恶、肮脏、假丑的毒鸡汤类文章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退出江湖是早晚的事。
2.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社会和谐和睦、有序发展的基本遵循,为谋利、为博人眼球、为获得流量而不惜用粗话脏话,低俗媚俗,无底线、无节制、不负责任言语炒作攻击,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作为山大高材生和南方报系资深编辑,自然明晰这个社会基本的道德遵循、社会规范、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等。
3.强大网信监管。网信工作作为社会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新闻媒体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深入推进网络生态治理,有效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有利于营造充满正能量、主旋律、更加清朗、日益改善的网络生态环境。而咪蒙隐退正是作为自媒体人必须在法律和道德双重约束监管下的必然选择。
您觉得呢?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山若棋”。
谢谢。
文/山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