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红楼,为什么曹雪芹大量写梦?
《红楼梦》所以叫“红楼梦”,其原因之一是作者把他所描写的现实,当成是“红楼一梦”来描绘,还有一个原因是《红楼梦》对梦的描写特别多,特别精彩。显然,对梦境与幻觉的描写是《红楼梦》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梦境十五处,写幻觉两处;后四十回,写梦境四处,写幻觉十二处。前八十回侧重于对“梦”的描写,而后四十回侧重于对“幻”的描绘,其实,“梦”和“幻”是难以完全分开的,虽然“梦”是在人睡着时出现的,而“幻”是在人醒的时候浮现的,但均是在朦朦胧胧的感觉中,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茫茫然然的状态下出现的精神现象。
清人王希廉对《红楼梦》的梦有精彩的评述,他说:“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如《西厢》之草桥惊梦,《水浒》之英雄恶梦,则一梦而止,全部俱归梦境。《还魂》之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紫钗》仿佛似之,而情事迴别。《南柯》、《邯郸》,功名事业,俱在梦中,各有不同,各有妙处。《红楼梦》也是说梦,而立意作法,另开生面。前后两大梦,皆游太虚幻境,而一梦是真梦,虽阅册听歌,茫然不解;一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记得。且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甄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锢。又有柳相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作诗,贾宝玉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尤二姐梦妹劝斩妒妇,玉凤姐梦人抢夺锦匹,宝玉梦至阴司,袭人梦见宝玉、秦氏、元妃等托梦,及宝玉想梦无梦等事,穿插其中。与别部小说传奇说梦不同,文人心思,不可思议。”(参见王希廉:《红楼梦总评》)
这确实比较全面地点评了《红楼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梦,并指出了红楼之梦与别的小说之梦的不同,“立意作法,别开生面”,当然,王希廉对这“别开生面”到底表现在哪里,解释是比较含糊的。其实,红楼之梦立意之新,其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赋予梦以哲理的意蕴,以梦来寓意梦幻的人生,并通过对梦幻人生劫难和痛苦的揭示,来提示人们该对人生有所醒悟,以“梦”来劝人觉醒,这就是《红楼梦》对梦描写的“别开生面”之处。
在《红楼梦》中前后有两个特别注意的“梦”,一个是“序梦”,一个是“结梦”。
甄士隐在葫芦庙旁的白日梦正像上面所说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梦,这是整部小说的“序梦”。而贾雨村被削职为民之后在急流津觉迷渡口与甄士隐如约相会时的那种恍如隔世、如梦初醒的幻觉,体验久经尘世的沧桑,感叹人生如梦,可以看成是整部小说的“结梦”,也是很重要的梦幻之景。甄、贾二人在觉迷渡口,悟忆人生经历,“一念之间,尘凡顿易”,于是醒悟了人生,所以,小说的最后有结语是:“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序梦”表现甄士隐有超脱之心态,欲悟未悟,未能真悟又有所悟的觉悟状态,而“结梦”则表现了贾雨村先是执迷不悟,直到在红尘中打滚后,最终才有所悟的觉悟状态,两个梦所指向的都是思凡之后之悟道解脱。
红楼梦内涵没看懂?
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的葛藤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由於种种的腐烂与罪恶,结果是应了秦可卿所说的「树倒猢狲散」的预言,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专就结构的完整与布局的细密上说,很少有其他的作品能比得上红楼梦。
红楼梦的伟大成就,是在这家谱式的小说里,大胆地揭露了君权时代外戚贵族的奢淫生活,指出他们种种虚伪、欺诈、贪心、腐朽及心灵和道德的堕落。它不单指出了那一家族的必然崩溃与死亡,同时也暗示那一家族所属的社会的必然崩溃与死亡。但要做到这一点,绝不能出於空虚想像的描写,绝不能出於概念画的说明,必得在生活上有丰富的体验,细微深入的观察,通过高度的语言表现能力和优美的艺术技巧,才能生动地中实地描绘出那一家族的本质和各种人物的真实形象来。
曹雪芹恰好有这种材质,它不仅有高度的文学修养,而且有深厚的贵族家庭的生活基础;因此他笔下的贾府,是既真实而又具体地千红万紫一般地展开在读者的眼前。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各种人物的言语举动,以及房屋设备饮食衣服各种方面,都写得具体而又生动,几乎使读者为之昏眩。
所以说红楼梦所讲内涵太有深意了!
我们通常用哪四个字概括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说过,“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其后李成宗派而杜不成,殆以杜之较无窠臼与?”自此以后,李商隐独树一帜的诗歌特点,常以“深情绵邈”来概括。
从刘熙载的评论可以看出,李商隐凭借自己独特的诗歌特点,自成一家,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新风格和新境界。而“深情绵邈”,则指李诗以深婉醇厚的独特感情和幽美朦胧的审美意境,给人以意味深长之感,正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具体来看,李商隐的“深情”,体现在诗人自己独特的忧郁气质和审美趣味,是诗人命运多舛人生的缩影和晚唐幽美哀婉诗风的写照;李商隐的“绵邈”,则体现在诗人工于比兴和精于用典等写作手法,开创了象征诗风和朦胧意境的新范式。
具体来看,李商隐“深情绵邈”的诗歌特点,首先是晚唐社会动荡和封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所造成的浓重感伤情绪在艺术上的典型反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晚唐危机四伏,影响了从“苦吟清淡”向“幽美哀婉”的诗风转变。
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日渐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危机四伏。封建知识分子面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动荡局面,难以找到出路。这种颓废萧瑟的时代风气,难免影响了晚唐诗风的转变,逐渐摈弃中唐诗人的苦吟诗风。
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从齐梁诗赋中继承与发扬绮丽哀婉的写作风格,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与时事之叹。受国家动乱的影响,李商隐的诗歌兼具幽美哀婉与悲凉萧瑟之感,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叹。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贾生》,即是李商隐借古讽今的咏诗代表作之一。诗人以汉文帝宣诗召见贾谊的典故,讽刺了晚唐皇帝沉迷求仙长生而荒于政事的昏庸,暗含了封建知识分子不被重用的悲愤之情,也是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写照。
其二,李商隐卷入牛李党争, 奠定了其诗幽微深婉的情感基调。
李商隐这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从小失去了父亲,需要“佣书贩舂”来补贴家用。年少成名时,他有幸得到令狐楚的教导与赏识。完成了坎坷的应举之路后,他却因为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而无奈卷入“牛李党争”之中。
李商隐的可悲之处,正在于自己的岳父属于“李党”,而昔日恩师令狐楚则属于“牛党”。因此李商隐的宦海沉浮,与“牛李党争”有着逃脱不掉的关系。这一生都处于被排挤的尴尬境地,李商隐只能在诗歌中寄予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悲。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以“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笔法,一则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二则在清幽冷落的意境中,寄予了自己在雨夜难眠的身世之悲,呈现出幽美哀婉的晚唐诗风。
李商隐“深情绵邈”的诗歌特点,其次表现在对象征诗风和朦胧意境新范式的开创,以绮丽精工的艺术手法传达隐晦深细的情感,具体如下:
其一,工于比兴,开创了独特的意象象征艺术。
李商隐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思幽怀,这是其诗“深情绵邈”的重要体现。这种比兴寄托手法,源自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这种艺术手法,在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无题诗中表现最为明显。
清代纪昀曾这样评论李商隐的诗,“《无题》诸诗,大抵祖述美人香草之遗,以曲传不遇之感,故情真调苦,足以感人。”事实上,李商隐在屈原的比兴传统上,又作了进一步发展,赋予了诗人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开创了独特的象征艺术。在古代的诗歌书写传统之中,多以已婚少妇思念夫君来比拟文人的政治失意,而李商隐独辟蹊径,以未婚少女的情思来寄托自己对于怀才不遇的哀怨与徘徊。而这种求而不得的哀怨,在李商隐的笔下,甚至上升为一种人生悲剧性的象征。
以《无题》为例,李商隐常以女主人公自喻,从“八岁偷照镜”的怀春少女,到“小姑居处本无郎”的待嫁小姑,再到“东家老女嫁不售”的大龄剩女,寄托了自己对于爱情与政治苦苦追求的理想境地,形成了意蕴深长的艺术境界。
其二,善于用典,营造了诗意的朦胧意境。
李商隐用典,常常与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将人生情感演绎得深细隐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朦胧意境。如《锦瑟》,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寄予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在《锦瑟》这首诗中,李商隐用典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与比兴手法融合在一起。那四个历史典故作为象征体,具有多义性,并且从表面上看与诗人寄托的情感并没有关联性,需要借助浪漫的想象与联想,将意象主观化才能把握。庄周梦蝶,既可指浮生若梦,又可指自足自在;杜鹃啼血,即可指思乡之悲,又可指岁月之叹;沧海珠泪,既可指奇情异景,又可指遗珠之恨;良玉生烟,既可指唯美诗意,又可指遥不可及。
而所有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联系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和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才能判断这或许正是诗人如怨如慕、执着追求而又不胜怅惘之的人生写照,一如他对爱情与政治。
其三,精于辞藻,练就了绮丽精工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常常将自己深婉哀伤的情感体验,融合在艳丽精工的辞藻中。这不仅体现在丰富的修辞手法,而且凝练于绮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以及婉转的音律上。在《春雨》中,诗人运用精美的辞藻,寄托了寂寥而迷茫的心理状态。
尤其“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色彩反差,将心中的寥落情思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抒发了诗人春雨思人的落寞情怀。尤其“红楼”、“珠箔”和“飘灯”等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朦胧之美。
总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云,“物皆著我之颜色”,李商隐“深情绵邈”诗歌特点,正是他理想人格和美好人生求而不得的写照,充满了悲怆哀怨的情思,营造了深婉精丽的意境。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不仅是李商隐“深情绵邈”诗歌特点的体现,更是李商隐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表现。李商隐的诗歌,恰似“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
有许多关于梦的文章诗词?
古诗词中写梦境的作品很多,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思念之人不能常相见,现实中几多无奈和心酸,故之能托之于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酸,在梦中可以乘风快哉,与佳人花前月下,夜夜归故乡,在梦中忘记身是客,在梦中由他好行处。现实的尘,梦中的仙。梦境与现实的差异呈现在我们面前,往往让我们感到更真切动人的效果。
忆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在“违命侯”李煜最后的生命中,江南曾经无数次地在他的梦中出现:“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江南的风花雪月已经成为痛苦的记忆,昔日的欢乐只能在梦魂中回味,有多少风流快活,就有多少憾恨,就有多少血泪!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宋代: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吴文英写的梦旧游,燕归愁、春堕泪、月含羞,写出梦境里离别时的愁绪,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连大自然都为之深深感动。即使临夜东风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代: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沉 通:沈)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有所梦”,因为长期不见佳人,也只是朦朦胧胧在梦中,甚至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可见作者相思之深之远,唯有魂牵梦萦尔,依稀的好梦也不能留人醉,还要被山鸟频惊。梦醒后,更加落寞,鬓先丝,大悲无言,相思无尽处,只能两处各自沉吟。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清代: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远离故乡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马劳顿,巡边守地,只有在深夜里才能静静地思念故乡的亲人,但寒夜中的梦,有恶梦,也有好梦,今夜正做着好梦,就让他做下去吧。让他在梦中多得到一些欢聚的幸福和快乐。
岑参《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意正浓,本是相聚最好时光,无奈佳人千里,只能空忆。枕上片时和几千里写出梦的速度之快,其实写出了现实中诗人思伊人之心之切。两人平日的深情不难由此看出。
忆故园
唐代:顾况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
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 在现实中回不到故乡,于是白日徒有想念,晚上频频入梦。“夜夜”二字,极言思乡之切之久。
出自宋代晏几道的《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晏几道《蝶恋花》
晏几道的这句词中加了一个描述路的细节,行尽“江南烟水路”,未与离人遇,更悲伤。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梦境里离情消魂无处诉说,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读来凄恻感人。
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人生犹如白驹过隙,无奈太匆匆。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落寞、太多的幽怨,,漂泊在外的游子能说的、能遇的、能想的、能见的,所有的美好只有在梦中。梦中的美好,梦醒的无奈,天下谁人才识君,浪萍风梗,浮云无定,悲恨相续,在那个充满封建气息的社会,不是非要梦中行,只怕梦醒后。多少人的缠绵悱恻,多少人的悲欢离合,尽在无言中。
红楼梦这本书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
说起《红楼梦》,它涉及之广,包罗之多,磬竹难书。就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之所以这样,才形成了专门的学术研究——“红学”。《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宝黛爱情,由这一线索写及了贾家这一世代封建豪门之家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因而本书从思想内容看,可分三个层次:
1、是情的世界
小说的情感世界以大观园为舞台展开。大观园是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虚幻世界,而在宝玉和黛玉心中,它是唯一有意义的世界。
在这里,把世外的肮脏与丑陋隔离开来,让那些红楼女子与宝玉在虚幻的世界自由的做作青春的梦,永远饱含少男少女的芬芳与清纯,如盛夏荷花一样永不凋谢。然而这诗化的境界却又先天的脆弱,随时被社会洪流打成泡影。那些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理想的女性,最后都逐一凋零。书中那些“水做的骨肉”的女子,都如落花春红,匆匆易逝了无归依。
2、是礼的世界。
书中写秦可卿出殡的浩大声势,元春选妃省亲的奢华场面以及贾母的生日,都凸显贾家的社会地位与富贵奢靡。但貌似“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内部却已腐朽不堪:贾敬沉迷炼丹,贾赦无耻专横,贾链卑俗放荡,贾蓉轻浮淫纵,贾政庸碌无为。而那些女主子们安富尊荣,勾心斗角。维系这个家族的礼法,如等级、名分、男女关系等都极其荒谬。
而以贾府为中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场景,和贾家相连的家族,与贾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薛潘打死人无罪,王熙凤仗势欺人,贾雨村徇私枉法,不仅是贾府这一世礼教腐朽,整个封建秩序和道德也濒临崩溃和败落。
清朝建立之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让儒教理学走向封锁呆板。所以作者秉承魏晋竹林七贤之“礼岂为我辈所设”的风流与反叛,以至塑造了一个重情不重礼的宝玉。他和当代社会格格不入,“成天疯疯癫癫,说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在半明白间走向礼教的背叛。
3、是理的世界
人生的失落,人性的无所归依,同是造成生命虚幻的客观依据。书中所表达的人类精神普遍意义上的悲剧意识,其意蕴所在,即是小说“理”的世界。
宝玉看到杏花落,想起邢岫烟已有了夫婿,不几年就会像杏树一样“绿叶成荫子满枝”,不觉就伤心流泪。对于时间流逝这一自觉的理性认识,所以才有感叹和痛苦产生。
王国维《红楼评论》说:“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现)人类全体之性质”。这种人生存在之虚无和梦幻,依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之中。
书中所有的美好都用世界的肮脏与丑恶相映衬,所有的美好都将流于世界最龊龌的角落。如妙玉册子所写:“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人物,无不各具特色,鲜明传神。有假慈悲的贾母与王夫人,有封建道德的维护者贾政和薛宝钗,有一群荒淫堕落的贾赦、贾珍、贾链和薛潘,有精明泼辣、奸诈狠毒的王熙凤,也有那一群或冰清玉洁或命运悲苦的红楼女子。作者用现实的帷幕,把异形社会的各种人设,或讽刺,或批判,或诗化,道尽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扼杀。《红楼梦》以精湛的艺术成就,造就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