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猎人p3太刀配装推荐,1937年到1949年中国能造的最先进武器是什么?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的英勇表现已经被广为传颂。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国的航空科研人员亦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顽强地开发了一系列军用飞机,尽管它们没有能够扬威于长空,也鲜为人知,但这一切不应该被埋没。
▲“研驱”系列战斗机
提到前掠翼飞机,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俄罗斯的苏-47或是美国的X-29,或许还会有人想到纳粹德国的JU-287(世界上第一种前掠翼重型轰炸机),但又有谁会想到,在战火连天的上世纪40年代,中国科技人员已在提高机动性的要求下开发出采用前掠翼的“研驱”系列战斗机。
事实上中国的早期的航空工业与其他的国家相比起步并不晚,最早有1909年制造第一架飞机的冯如(1883-1912,非常遗憾的是他在国内的一次飞行表演失事丧生,享年29岁,他拥有着中国航空史上的多项第一),后有谭根、饶国璋、张富天、袁葆光、田培业、潘鼎新、朱家仁等诸位先驱的不断努力奋斗下,各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向国外飞机和各种零部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空军和地勤。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十几家的飞机制造维修工厂(较为知名的有:由福州到上海的海军制造飞机工程处,由广州、韶关、贵阳、昆明到宜兰的第一飞机制造厂,由南昌到南川又回南昌的第二飞机制造厂,由成都到台中的第三飞机制造厂,桂林的第四飞机制造厂,由杭州到垒允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大定、广州到台中清水的发动机制造厂,由杭州、长沙、乐山、回杭州到台中清水的降落伞制造厂,由成都到南昌再到台中的航空研究院,由于战争的原因他们大都经过屡次的迁移),除修理各型空军使用之作战飞机外,也自制及仿制各型飞机的零部件,同時也进一步的仿制及改进飞机。
但是当时我国各项与航空相关配套的基础工业不是还未形成就是实在是过于薄弱,以致于影响到了航空工业本身的发展。再加上当中国先有军阀割据,后有日本侵华,在长期战乱中,航空工业也就始终未能得到稳定的生存环境,发展自然也就更显得事倍功半,进展缓慢了。
而当时各地中发展最好的还要数广东飞机制造厂,这和广东地方政府不迷信外国飞机,也敢于使用本国飞机有着很大的关系。从1928年起,广东飞机制造厂开始研制飞机,并将所有的飞机都定名为“羊城号”。据统计,广东飞机制造厂在1936年前共研制生产了“羊城”系列的教练机、驱逐机、轰炸机达60多架,成为中国当时在飞机研制方面成就最大的航空工厂。
1934年,广东飞机制造厂改为韶关飞机制造厂,与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合作生产飞机。当时,该厂的主要任务转为修理和仿制外国飞机,但也自行研制出“复兴”式教练机。到1939年,该厂共仿制成美国“霍克”Ⅲ式飞机44架,生产“复兴”式飞机4架。1939年,韶关飞机制造厂迁到昆明,改为第一飞机制造厂,1941年再迁到贵阳。此时,工厂除了继续制造外国飞机外,还自行研制了“研驱”系列战斗机和中国最早的直升飞机,以及进行自行设计的“复兴”式的改进,其中“新复兴”丙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292千米,“新复兴”甲的速度为每小时285千米。不过它们的制造数量都很小。
▲“复兴”式教练机
当时随着战争的进行,在研制中的几种飞机都遇到了困境。此时担任工厂厂长的朱家仁(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坚持在自己家中继续研制飞机,这种坚持在以后“研驱零”战斗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朱家仁早在1936年南京航空修理厂时就已自己设计制造了“苏州号”双翼教练机,其间历时六年,终告完成。当时的第一飞机制造厂由于战争的原因,被分成了两部分,昆明厂区在朱家仁厂长的领导下主要负责制造“新复兴”甲,“新复兴”丙及仿制俄式I-15的忠28驱逐机,,另鄒文耀副厂长则负责贵阳厂区的“研驱一”(XP-1),“研驱二”(XP-2)的设计制造工作,此外朱家仁还亲自主持了“研驱零”(XP-0)以及直升机的研制。
▲研驱零号战斗机设计师朱家仁
从1943年起,他在自己家的后院里设计制造了“研驱零”前掠翼战斗机。“研驱零”机身机翼均采用木质层板制造,经两年多的时间研制完成。在各项性能测试中,该机在设计上大体均无问题,但在细节及各功能整合上,有无缺点就还不得而知了,“研驱零”随即试飞,地点在昆明附近的杨林机场,试飞官为驻厂试飞官王中校。当王中校将该机升空后,飞机在空中绕场飞行一周后,开始降落,发现该机降落时速度过快,仓促间,左轮先着地,结果失事,整架飞机摔毁,只剩飞机中段座舱区倒卧地面,但幸运的是,王中校自己由残骸中爬出并丝毫未伤,然后设计人员也不气馁,再接再厉,在1944年又生产2架,经试飞性能尚佳,与同等级外购飞机性能接近,但在对新材料的使用上,仍是边飞边测试,1945年再生产2架,1946年由于抗战已经胜利,作战部队需求降低,不得已只能使用库存余料制造,最后又生产5架,该型机总共是生产了9架。
▲研驱零号战斗机
而与此同时贵阳工区也正进行着“研驱一”飞机的研制工作,“研驱一”是1941年底开始设计的下单翼战斗机, 1945年初在贵阳制造完成,但在第一次试飞时坠毁。这是中国最早的下单翼式布局飞机之一。“研驱一”的气动设计颇有特点,机翼采前掠式,机翼之内翼有大下反角,而外翼则采大角度上反角的“倒海鸥”设计(类似德国JU-87“斯图卡”),共生产了两架,其前机身、中机身及内翼均为均为金属结构,主要材料为4130铬钼钢,后机身含垂直尾翼、水平尾翼、方向舵、升降舵及外翼,则采用木质结构层板蒙皮及蒙布,而这些原材料则由在成都的航空研究院总部、航空研究院层板制造厂及在成都东南约180公里的隆昌航空研究院蒙布制造所所提供。后机身(木质)与中机身(金属)接合,依靠由4根螺栓上妥扭力接合而成,其中由前机身飞操依靠将操纵钢绳连接到后机身可操控到各个操纵面。 由于发动机设在机头,而后机身及外翼均为木质,为达到重心平衡,又增加配重,使原采木质减重构想受到抵消,以至于造成机身局部过重,原设计构想“研驱一”时速可达每小时580公里以上,最后只能达到每小时547公里的速度了,但在当时仍然是相当高速的了。
发动机部份,一厂早在设计之初,即呈报航空委员会申请发动机两台,但当时物资缺乏,航空委员会就调用了由在四川南川的第二飞机制造厂提供一架失事坠毁的C-47型运输机的两台修复的发动机进行周转,而螺旋桨则亦由第二飞机制造厂新制提供。据资料应为莱特旋风(Wright Cyclone)SGR-1820发动机,推力为710匹马力,发动机罩则采用木质模具仔细修模,尤其须与前机身前缘模线相符合而不致于造成气动阻力,整个发动机罩采用4片式外罩,材料为2014铝合金,并将并将之热处理到T6状态(溶体化处理后人工时效,能提高拉伸强度),白铁工场人员(钣金工作)必须顺着模具敲打成形再切边去除毛头,由于当时并无大型冷冻柜设备,为维持T6状态必须在6个小时内完成。
座舱罩则采美制飞机旧型座舱罩予以改装(可能是来自P-40),螺旋桨的颜色,则与当时的大型机相同,全部涂成黑色,只在螺旋桨叶尖端涂刷黄色。由于首次试飞旨在验证其设计构想,以及测试飞机与发动机匹配程度,因此该机未加装武器、机枪等,也未加装左红右绿之航行灯,起落架收放液压系统也暂未安装,飞机也未喷涂机号、序号,涂装上采上视为橄榄绿颜色,下视采天蓝色,垂直尾翼则采空军制式的6道蓝白相间横条,国徽六枚(分别在机身左右两侧及机翼两边上下各一)。
试飞工作由第一飞机制造厂驻厂试飞员谭寿(旅美华裔飞行员,1927年回国,曾任广东航校第三期教官,广东空军第一大队队长,在抗战前调升第七大队大队长,后请调广州任广州空军总站长)担任,试飞地点就在第一飞机制造厂贵阳厂区旁之贵阳南门机场,该机场跑道为南北向,本身为泥土路面,未铺柏油、水泥至北跑道头稍有斜坡。
1945年1月18日,天气预测适合飞行,“研驱一”机况也已调整妥当,上午9时在离南门机场北跑道头不远之第一飞机制造厂办公室外举行简单的首飞任务提示,其中主要为当天起落架不作收放,而且当时起落架暂未装液压系统,起落架采用了往后收起式,在座舱左侧有一摇柄,试飞员可使用手摇方式作收放,但因首飞日不实施收放,因此摇柄不需使用。
▲“研驱一”战斗机
10点试飞员谭寿上机由跑道北头低速滑行至跑道南头,再作180°转弯,飞机朝北待命,此时一切顺利正常。当“研驱一”的发动机声音开始加大,螺旋桨旋转速度也趋高速,但见飞机开始滑行,速度由低而高,约500余公尺后腾空而起,证明了飞机的可飞性。当飞机拉高到四、五百公尺高度时,飞近了第一飞机制造厂之木工工场上空时,开始左转,属高速大转弯,其速度窜升均称理想,但当第二次极速小转弯时,开始有不稳定的跳动现象,接着飞到朝阳洞山区时开始实施部份飞行动作,首次拉高,机头即下沉而失效,改为平飞后数秒,再作第二次拉高机头准备爬升,机头还是下沉,但见数次拉高无效,因当时机上未装有无线电设备,地面人员无法了解细节,紧接着飞机再作转弯准备返回机场落地,因速度仍非常快速,而且有失速现象,而开始急速下坠,由参观人员角度看到“研驱一”向机场西南角螺旋摔落,恰被几幢建筑物及大树遮住,但见一阵尘烟,飞机坠毁在贵阳市郊鸿边门地面,试飞员谭寿当场殉职,也造成了地面部份损失,幸未伤及其它人。
事后,该厂配合航空委员会将设计资料及各测试报告送交在重庆的中央大学航空系及在成都的航空研究院,进行审查研究,结果中央大学航空系分析的结果为稳定性不足,试飞风险大,而航空研究院则一直未有结果答复,但第一飞机制造厂贵阳厂区则有人怀疑,是使用了翻修后的发动机做为新机首飞风险太大,飞机设计制造本身并无问题,众说纷云。
1944年“研驱一”完成设计纳入制造时,设计小组已打铁趁热开始设计其延伸型“研驱二”,使用与“研驱一”相同的发动机为设计基础,但1945年初“研驱一”试飞失事后,终止了“研驱二”计划。1946年,不甘放弃的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的设计人员甚至引进了英国“流星”战斗机使用的“德文特”(Derwent)喷气发动机,并在随国民党军撤退到台湾后,于1952年提出了喷气式战斗机CXP-1001的研制计划,这种外观和性能上与F-84有些类似的喷气式战斗机如果研制成功,则台湾的航空工业可能会很早地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但当时的政府根本不给予任何支持。“喷气式研驱”终成梦想。
由于“研驱”战斗机没有参加实战的机会,我们也无从证明它性能如何,但从设计思路上看,还是要比中国空军早期使用的机型(如英制“斗牛士”、寇蒂斯“鹰-75Q”、伏尔泰、I-15系列、I-16等)先进,与P-40大致相当,尽管“研驱”系列为木金混合结构飞机,但是,二战中不少优秀战机亦是木金混合结构,如苏联的“雅克”系列、德国Me-109后期型等,英国的“蚊”甚至是全木结构战机。如果说“研驱”战斗机开发中最大的阻碍,恐怕就是缺乏匹配的发动机,无论首飞失败是否与发动机直接相关,将C-47运输机的发动机用于一款战斗机都是十分无奈之举,捷克产的S-199战斗机(安装了He-111轰炸机的发动机的Me-109G)也是事故频频。采用坠毁C-47的发动机更是其致命伤,不仅原先设计的性能指标受到影响,安全性也随之降低。(时至今日,发动机仍然是困扰海峡两岸开发先进战机的主要难题)。然而,任何一型飞机都是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达到其设计要求的,一旦失败就指示停止研制,很难说当时的决策者的决定是正确的,尽管此时的中国空军已经获得了美制战机,但本国的开发、研制能力毫无疑问是最为宝贵的。事实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工业基础并不很发达的国家也可以开发出性能不错的战机,如“波兰海鸥”--PZL系列和罗马尼亚的IAR-80。
但在当时的中国有种奇怪的现象:自己的飞行员驾驶着短缺的外购战机与日寇拼杀,空军高层对本国开发的机型却毫不在意,更不用说交付部队试用和参与实战了。这对当时的中国航空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悲哀。但无论如何,中国科技人员可以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用手上极其有限的材料制造出不很落后且极有特点的战斗机,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中国于1944年8月成功研制出了“中运1号”双发中型运输机
▲现今还在博物馆中的“中运1号”双发中型运输机。
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与“中运”系列运输机
“中运”号是由四川南川飞机厂设计制造的。1935年,中国和意大利签订合同,在中国南昌建厂招聘员工修配飞机。,全名为航空委员会下属的中央南昌飞机厂。1936年,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首先修理了“美龄”号飞机和两架意制菲亚特式飞机。1937年开始,该厂按计划制造20架教练机和6架大型S-18双发轰炸机。尽管中国只承担了约20%的生产工作,但设计制造这种双发动机大型飞机在中国还是第一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底意大利员工回国,工厂开始疏散机器设备。这年8月,日机来犯,炸毁了厂房和未来得及疏散的物资。1938年,当局决定从南昌撤退,人员和设备大多由鄱阳湖乘木船经九江、武汉,再历尽艰难蜀道,到1939年上半年,人员设备才陆续撤到重庆,转至四川南川县建设厂房,改名为第二飞机厂(通常称南川飞机厂),朱霖任厂长,逐步恢复生产。
从1939年到1947年,这个厂研制了6种飞机。忠28甲下单翼驱逐机是仿制苏制伊-16飞机(请与前忠28区分开,忠28是双翼战斗机)。但由于没有图纸,自己设计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的。它的重量为1556千克,最大速度每小时455千米。先后造了3架。第二飞机制造厂后来又将这型飞机改成教练机,共制造了30架。这个数量在当时是很高的。
1940年到1942年,第二飞机制造厂试制了两种滑翔机,生产量有30多架。该厂还曾在缅甸装配过美制P-40“战鹰”式99架。而这个厂在抗战期间最大的成就是自行研制了中国第一种中型运输机“中运一号”以及它的改进型“中运二号”。
在战争的岁月中工作是非常艰苦的。第二飞机制造厂当时约有600多名员工,厂址在离南川县城南40余千米的丛林沟还有5千米的一座深山中的一个叫海孔洞的自然山洞里。洞内两侧建厂房,洞口及附近山谷建办公厂、水电厂、木工厂、机身制造厂和宿舍等。厂区在当时并不是隐蔽的,但日本侵略军飞机多次侦察,妄图一举炸平这个在当时惟一制造飞机的工厂,却始终未能发现。然而交通极其不便,也给工厂生产、生活带来难以想像的困难。物价飞涨,生活也极困难,“中运”号小型运输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困境下,从1941年冬季开始自行设计制造的。由林同骅任总设计师,顾光复、高邦俊任副总设计师,设计员有陆孝彭、张桂联、程宝蕖等20多人。为了加快进度,他们边设计出图,边生产,还经常到现场解答图纸问题,听取设计工艺修改意见。到1942年秋,基本完成总体设计、理论模线绘制、气动力计算、载荷分布、重量分配、强度计算等工作。由于没有风洞,所需一切空气动力学数据均取于书刊杂志,由设计人员鉴别选用。后由于某些原因飞机研制曾暂时停顿。1943年又恢复工作,仅用一年多时间,1944年8月就完成了设计,总装出首架飞机,被命名为“中运”1号。1944年春夏,日军大举向中原进犯,打通了粤汉、平汉路后,进逼西南大后方。这一年冬,贵州独山失守,西南危急,第二飞机制造厂、贵州大定乌鸦洞航空发动机厂均接到准备搬迁的命令。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员工们将飞机拆开分装在几辆汽车上,为躲避日机侦察和白日路面紧张,车队昼伏夜行,经过七八天周折,终于到达重庆白市驿机场,再装配起来试飞。
“中运一号”因受战时航空材料限制,采用了木质和金属混合结构,只有副翼和襟翼采用铝合金结构;乘员11名,除正、副驾驶和领航外,可乘旅客8人;两台莱特公司的旋风975E3活塞式发动机,由发动机架安装在中翼上,功率为330千瓦;起飞着陆的起落架为后三点式,主起落架可向后收缩到发动机后舱;机长11.05米,机高11.95米,翼展15.85米,正常空机质量3147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54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为344千米每小时,实用升限为5334米;巡航速度下续航时间为5.95小时,巡航速度下航程为1696千米。首飞时试飞员、林同骅、检验员林同骥(林同骅堂弟)一同登机,顺利升空,在白市驿机场上空盘旋20多分钟后,平安降落,成功完成首飞。经数次试飞后,决定由重庆飞往成都。厂长对参加设计的员工很满意,对飞机也很有信心,亲自登机,与林同骅等一起飞行。11月18日,经59分钟,写下了自行设计制造的小型运输机“中运一号”由重庆到成都的处女航记录。在成都,试飞组在林同骅等设计制造人员协同下,按试飞法规逐项试飞,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1946年底,“中运一号”奉命移交给国民党空军空运大队。在“中运一号”的基础上,又改进、设计试制了““中运二号”,机体结构与一号大体相同,但起落架采用了成套的美制P40B战斗机的液压起落架,并且在尾轮机构、襟翼操纵、机舱内部和安全舒适性方面,都有较大改进。1948年2月19日,“中运二号”在重庆首飞成功,稍有颤振。飞机外观光滑美观,为人称道。之后,对“中运二号”还不断进行了改进。并开发出全金属结构的“中运三号”,“中运三号”的设计速度则达到353千米。但此间,国民党发动的全国内战正酣,“中运”号飞机始终未投入成批生产,当然也就没有投入航线使用。
仅从性能参数上看,“中运”系列运输机已经不输给使用至今的苏制安-2(运五)运输机,而在该机研制过程中,我国科技人员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和无畏的勇气着实可嘉。“中运”号的诞生和命运,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启发。
▲民国时期研制的蜂鸟实验双桨共轴直升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直升机的研究发展及生产制造技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同时,有关直升机的各种技术资料业逐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包括中国。
中国在抗战时由中央航空研究院开展过有限的直升机理论研究。1944年,清华航空研究所曾在大后方的昆明从事过直升机的研究,并有论文发表。而几乎与此同时,在朱家仁亲自主持之下,使用第一飞机制造厂现成物料及设备,积极展开了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工作,命名为“蜂鸟”甲型单座直升机,事实上在这之前,于1944年朱家仁已设计共轴式(又称套軸式)(Co-Axial)及制出十分之一尺寸的模型一架,并进行了各种试验及测试工作,而且获得部份宝贵技术资料,这些资料理所当然的运用到“蜂鸟”甲型单座直升机的设计上了,该机采用了共轴式双旋翼(两副旋翼上下共轴安装且转向相反,反扭矩相互平衡,以卡莫夫设计局的卡-32,卡-50为代表),1948年3月完成,并作离地试飞(Tie Down Test),该试飞工作是将前轮及左右两轮用绳索松系于三个埋在地内的铁钉(桩)上,但首次试飞该机时,当旋翼开始高速旋转,攻角(冲角)慢慢增加到8度时,该机离地约1 尺,突然系绑右轮的铁钉(桩)因部份泥土松软而松脱,使该机整个向左前方倾倒,造成旋翼触地损坏及部份相关零组件受阻,庆幸试飞员安全措施准备充分,并未受伤。
朱家仁并未因此而灰心,在将该机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总结之后,试制“蜂鸟”乙型单座直升机一架,于1948年7月完成,“蜂鸟”乙型直升机的设计技术数据为:发动机功率91.7千瓦,旋翼直径7.62米,机高2.63米,总重725.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36千米,航程219千米。该型机从外型上较甲型稍小,且更为流线形,看起来十分漂亮,采用封闭式坐舱,可以说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同类直升机,在当时真的是难能可贵的!
1944年开始设计、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秋制成蜂鸟甲型(上图),48年制成蜂鸟乙型(下图)。
该机只作了地面试车,并测试旋翼低、高速旋转之离心力以及相关零阻件受震情形,还未来得及作离地试飞及其他试飞工作,同年9月朱家仁就接到调往台湾台中担任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厂长的命令,他请求将“蜂鸟”乙型单座直升机运往台湾继续研究,但当时的国民党空军当局以该机非个人也非第三飞机制造厂财产,而是属于昆明空军第一制造厂而未予核准。因此仍留昆明,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由昆明迁到台湾宜兰,未见该机随厂搬迁,该机最后不知所终,确实是十分的可惜。所以它是否达到了朱家仁先生的设计要求也就难以知晓了。
当时,直升机在美、德等航空业发达的国家尚处于试验或试用阶段,中国科研人员却开发出了前卫的双桨共轴直升机,着实值得敬佩,也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然而当时的政府对本国航空业并不重视,取得的成果得不到巩固便遭毁弃,亦甚为可惜。朱家仁赴台后,仍致力于直升机的设计工作中,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直到他1962年底退休时仍未解决加速时,机头自动上扬的问题,也令他超过34年的设计生涯,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个人觉得朱老先生对于特种交通工具似乎有一种偏爱,他退休后又在自己家中进行了气垫交通工具的研究及制造,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据统计,在1949年以前的40年间,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各种飞机大约在600-700架,而大部分是组装或仿制的。自己设计制造的虽然很少,但这些个人的或飞机工厂设计制造活动是极其可贵的,而且设计出来的有些飞机可与国外的同类飞机相媲美,甚至超过了国外飞机,显示了中国设计师的水平和天才。
此后,几经变故,坦率地讲,现今的中国航空业,与那段历史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作者在这里重提这些旧事,只是想说,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前赴后继的中国航空科研人员,为了实现“航空报国”的理想,为了多灾多难的祖国能够早日强大,付出了智慧、辛劳甚至是生命。他们所做的一切不应被遗忘,仅此而已。
美俄德日军人一身装备各值多少钱?
单兵装备就是一个士兵所携带的战争装备,装备的先进程度具体看士兵所属国家的实力而定。
可以这样说,单兵装备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士兵战斗力的强弱,也是背后国家国力强盛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士兵的单兵装备方面,当属美国和德国最为豪华,他们各有所长,基本可以并列,而苏军次之,日军垫底。
一个国家的单兵装备越好,那么这个国家士兵在打仗期间的信心就越足,和贫弱的国家打仗,武器装备的优势一下子就能体现出来。
当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一个联队就能追着中国一个师打,这就是武器带来的差距,毕竟战争打的就是武器装备和后勤。
而一说起单兵装备,那可以说的简直太多了,比如钢盔、腰带、弹药、弹盒、水壶、军靴、手榴弹、急救包、工兵铲、指南针、望远镜、防毒面具、军衣等单兵必不可少的装备,要是一展开,是需要大量文字来陈述的,今儿咱只说枪械武器。
德国作为轴心国巨头,武器质量自然没得说,性价格比较高,除了美国,没有其他国家可以与之比肩,那么多的科学家在德国本土拼命研发的成效可不是盖的。
德军单兵装备德军二战期间步枪主要以98k单发步枪为主,射程远,威力大。是二战期间最好用的旋转拉栓式步枪,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这把钱大约售价$28美元。
手枪则是鲁格p38手枪,这是一种半自动手枪,直到二战结束时德国还在大量生产。每把手枪大约售价$13美元。
二战德军除了步枪手枪之外普及率最高的就属冲锋枪了,德国的MP40冲锋枪由MP38改进而来,可以大量生产,且造价低。其重量轻便、可折叠、精准度高、火力持久。在野战和巷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每把售价$24美元。
接下来才是德军战场上性价比最高的武器,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MG34通用机枪作为二战德国最早的的机枪,給盟军造成了不少的困扰。虽然其凶猛程度比之MG42通用机枪更高,可是因为复杂的工艺水平和昂贵的造价,所以其普及率并没有MG42通用机枪高。每把枪$215美元。
后来德国为了战场局势做出了改进,研制出了MG42通用机枪,这款武器在射速方面虽然稍微逊色MG34,但却被其巨大的产量所弥补。盟军将这款武器称为“希特勒的电锯”,这主要因为它射击会发出布片撕裂的声音而得名。售价$117美元。
STG44突击步枪,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售价$138美元。
为了对付苏军坦克,后期的德军甚至还配备了火箭筒专门攻打苏联的坦克。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德国的虎式豹式打不过,只能让士兵扛着火箭筒往上怼。具体价格没找到,想必也不便宜。
美军单兵装备美国财大气粗,每个士兵都配备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也是半自动步枪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最后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美军又改进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变为M1A1半自动步枪。两款分别售价$131美元和$65美元。
除了这两款,美军后期还装备了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但也只是少量,售价$297美元。
汤普森冲锋枪又叫芝加哥打印机,最早的型号为M1921。后来就成了美军和盟军的装逼神器,在哪儿都能看见。售价$70美元。后来则被1942年出厂的M3冲锋枪所取代,因为低廉的造价而逐渐成为主流,售价22美元。
单兵装备自然还少不了美军的1911手枪,经历了一战、二战、越南战役以及波斯湾战役,算是美军的经典手枪。售价也只15美元。
最后就是美军的m2重机枪,它由著名设计师勃朗宁设计,常用于装甲运兵车和坦克车直上,既可以用来对付敌军的轻装甲也可用于防空,售价1136美元。
苏军单兵装备莫辛甘纳作为苏军的经典步枪,在苏德战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仅48美元。
PPSh41冲锋枪也叫波波沙冲锋枪,更是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较大的容弹量,将德军大量部队拦截在巷口之中,这枪的功劳功不可没,售价45美元。
还有苏联的大盘鸡也叫DP轻机枪,是前苏联捷格加廖夫主持设计的,1926年设计定型,1928年装备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价格207.34美元。
日本单兵装备三八大盖这款步枪作为日军的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通常看着没枪高的日本兵在中国各处烧杀抢掠主要靠它,因为此枪精度高、准星好,一直被日军视作宝贝,被整整用了四十年。这也是所有步枪中最便宜的一款,只有14美元。
除了步枪之外,日军最常用的就是机枪,像大正十一和92重机枪都是基础常用款,分别是330美元和1087美元。明明效率不咋高结果制造成本比美德还高,既费钱还费力。
本文所说的单兵装备只是枪械类的一部分,但却是各国军迷津津乐道的最经典的一部分。
日军步枪刺刀上为何带一个钩子?
每一个牛X的东西的诞生,他都经历过不为人知的故事,三八大盖儿的诞生,也有如此经历,那个钩更神秘哦!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关于中国引进轰炸机的故事,建国后,国家为了大力发展空军,增强国家的空军的军事实力,在前期发展的过程中准备引进一批苏联的轰炸机,经过和苏联磋商之后,同意卖给中国一批较为先进的轰炸机。
根据国家之间武器交易的规则,苏联将飞机原有的部分武器进行了拆解,出于飞机安全性考虑,苏联方面就给原来安装航炮的位置,打了一个补丁,也没有给中国人讲为什么。
由于中国的航空工业正在发展起步阶段,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接到这个飞机后,就全面开始学习该飞机的技术性能,研究完所有的部位之后,发现了这个补丁,但一直没有搞明白这个补丁都是用来干什么的,还专门成立了专题攻关组,深入研究该的功能和作用。
最后一无所获,中国专家认为,苏联的这个设计可能有其他的功能和作用,中国专家为了确保飞机的安全性,这个部位就按照苏联的方式,也打一个补丁。在后来生产该型号战斗机的时候,也像苏联人一样,按苏联的模式和规格在这个地方打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补丁。
直到后来苏联航空设计专家,来中国参观航空展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问中国专家,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方式,当时中国专家一头雾水,年的航空设计专家,给他讲了,为什么当时苏联在这个地方打个补丁的原因之后,中国专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苏联为了简化手续,把航炮拆掉之后,简单的打了一个补丁而已!闹了如此大的一个笑话。
有了中国航空史这个故事作为铺垫,我们就不难理解,38大盖上佩刀这个钩是怎么来的?是干什么的!38大盖的前身,是法制的M1874步枪,是日本陆军少将村田经芳,改进以后的产品。 村田经芳一辈子爱好研制步枪,在研制三八大盖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配刀上所使用的这个钩,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他也没有研究明白为什么,以为法国人有更高明的设计理念在里面,村田经芳在研制38大盖的时候,对其他的部位都进行了改进,最后设计定型,唯独配刀的上这个钩没有进行改进。
原来佩刀上的这个钩,是源自于法国贵族使用佩刀,当年法国在设计定型M1874的时候,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设计局初步定型了枪的性能之后,法国军方又提出了近战的要求,设计局,苦于交货时间,就随便的使用了一把佩刀,直接装在了枪上,来应付当时军方的需求,M1874定型生产之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下面我再看一看这个钩是怎么来的?
骑兵是法国最引以为傲的兵种,也是在17 、18世纪时驰骋欧洲战场的最主要兵种,立下了汗马功劳,骑兵是法国人的一种荣耀,因此法国骑兵的配备要求比较苛刻和严格,尤其骑兵的主战武器佩刀,更是要求严格,配刀的形成也是经过了实战的检验。
原来法国的骑兵配备的配刀和我们东方的配刀是一样的,都没有这样一个钩,为什么后来有这样一个钩呢?这个钩的设计是防止佩刀上的护手扎到马,造成马混乱失措,防止人员伤亡用的。
在民间一个有趣的故事,法国的路易十四是一个特别喜欢嘚瑟的人, 有一次在群臣大会上表演马术,挥舞着佩刀,不小心用佩刀的护手扎到了马屁股,被马摔了一个狗吃屎,引起轩然大波,路易十四非常恼火,把马杀了。
但还是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一个聪明的铁匠,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所有军队的配套进行了改装,就设计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挣了很大一笔钱。
轩辕剑3天之痕里所有人物的最强装备?
靖仇的最强武器是赤龙牙或封雪刃,需要火象晶矿或水象晶矿与干将,莫邪,工布三把剑在幻之商肆的武器商人处合成。
小雪的是呼啦圈,在仙界然翁居外的井里DOMO工作室里随机找到。
玉儿的是在最后的迷宫赤贯星里的神术。
张烈的是赤贯星的无空霸海。
男生最强衣服是赤贯星的天珠武铠,女生是光纱天衣。
男生最强饰品是龙精法戒,女生是然翁居一颗大树洞里的五彩石项链。
男生的最强护腕是食日天轮,女生是千佛镯。
男女生最强头巾是鬼云,天仙头巾只有女生能使用。
TPC总部以及各地支部都有哪个武器装备?
题主你好,我是专注奥特曼的徐说,很高心能够为你解答。迪迦奥特曼是平成的第一部奥特曼,和之前的昭和系奥特曼也不一样,主要体现在奥特曼的形态以及技能,而防卫队也进行了改变,武器装备更加先进,那么,里面有哪些比以前先进的武器呢?徐说觉得,有如下:
1、TPC总部
TPC远东总部和综合总部。刚看到这个,想必有的人就要反驳徐说了,这个是总部,不是武器。但是要知道,在迪迦奥特曼中,这个总部就是最大武器集合体,平时看似静态的建筑物,一旦遭受到攻击,各种武器就出来了,而且还能自由升降,你说他是不是武器?
2、胜利队手枪
这是胜利队最基本的武器,在作战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战机开,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战车,作为机动行动人员,手枪是必不可少。而且,这些手枪,也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不一样,这发射的是激光。对付普通的类人型宇宙人,就足够了。
3、巨型武器舰-亚特蒂斯号
这个武器,也可以所是航空母舰,规模也差不多,作为前线阵地使用,里面有小战机,就好像是一个可移动的基地。上面搭载的终极武器,麦格斯炮,在和怪兽作战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4、胜利飞燕1号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战机,也是每一集迪迦奥特曼必然出现的战机。这种战斗机,基本上只能做2个人,前后各一人,我们也经常看到大古和丽娜同坐一辆战机。但有时候也会自己一个人乘坐。
5、胜利飞燕2号
这种型号的战机,会比一号再大一码,是4人乘坐的,不管是在操作方面,还是在武器系统方面都更加灵活,也适用大型怪兽作战场景。
6、战车
在迪迦奥特曼中,我们几乎每集都会看到它,不仅时速惊人,而且还配备武器系统,这要是开上路,别提有有拉风了。在和怪兽作战的时候,也是地面武装的主要力量。
7、德拉姆战车
这类战车,比第一类战车强悍,出身配备激光枪,时速和第一类战车一样,但徐说觉得,如果真的两辆车跑起来,德拉姆应该会更胜一筹。
8、皮帕坦克
主要用来钻地的,同时也配备着专门对付怪兽而装备的高热激光和冰冻激光。但是,我感觉,如果用这个强劲的钻头,不知道是否可以直接穿过怪兽的额皮呢。
9、白雪号
和胜利飞燕的功能又有点不一样,胜利飞燕主要是要地球活动,而白雪号可以直击宇宙,在宇宙中追击怪兽。威力也是很大的。
10、潜水艇
虽然这个形状,感觉像是战斗机,但是既然是潜艇,威力也不能输给战斗机不是,空中有胜利飞燕,水下有万能潜艇,说的就是它了。
在迪迦奥特曼中,有很多先进的武器系统,可惜后来的奥特曼没有了防卫队的设计,不然这些武器在奥特曼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