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问答达人 > 拍马屁是什么意思 一文读懂拍马屁的含义

拍马屁是什么意思 一文读懂拍马屁的含义

导读 本文为大家带来拍马屁是什么意思 一文读懂拍马屁的含义 的相关内容,更多精彩的内容就来无忧生活网吧!

普遍认为,拍马屁出自盛产马的蒙古。但其实不然。

简单来说,一是拍也有讨好别人的意思,二是马常与牛提及,而吹牛皮也是一种常用语。

如果真的想考源,其由来还是挺有趣的,而且各有各的说法。

拍马,今天是谄媚奉承的意思,再口语一点叫“拍马屁”。正如“吹牛”本无贬义一样,“拍马”最初的意思也与现在不同。

《申报》1914年12月28日有跛者《拍马屁解》一文,文中称引了两种说法:

解之者曰:马屁之皮肤或有特别性质,或如生顽癣然,最易发痒。……马痒在屁,不能自搔,经人一拍,非常舒服﹐故马屁乐为人拍。从此会意假借于人,人之受媚犹马之受拍,其舒服则同也。…… 解者又曰:屁为下气,方其欲泄而不能泄之时,盘旋肠内,其声鸣响,十分难过,如或助以手术,乘势一拍,而嘎然流出,则轻快难言,此与吮痈舐痔异事同功也。

跛者对这两种解释都不认可,他自己提出的解释是:

屁即臀之俗称也。吾闻文官乘舆,武官骑马。在用兵时代,惟马上英雄为最有势力。趋炎者仰望风采于马足之旁,莫不以得其一盼为荣。 英雄出发之时,得有资格伺候其上马者必从后轻拍马臀,同时出其驭马之口令曰:“驾!驾!驾!” 于是蹄声得得,一尘不惊,不烦乘者策马开步之劳。是故拍马屁者实事也。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1925)第一册《交际》有如下揣测:

元秦简夫《东堂老》剧:“柳隆卿诗云:‘不养蚕桑不种田,全凭马扁度流年。’自家柳隆卿,兄弟胡子传,我两个不会做甚么营生买卖,全凭这张嘴抹过日子。”

按:马扁即今所谓马屁也,扁、屁唇音转声。然马、扁合而为骗字,即密骗也,非云马屁也。又《荆钗记》剧:“七八分有俺马屁。”据此则自古有拍马屁之语

顾颉刚(1963;133-134)的解释是

西北地高气薄,跋涉丛山,步行辄作喘,山道仄狭,又不利行车,以是多单骑,中产之家皆畜马,视为第二生命。

蒙古有“人不出名马出名”之谚,以得骏马为无上荣耀。平日牵马与人相遇,恒互拍其马股曰:“好马!好马!”盖马肥财两股必隆起,拍其股所以表其欣赏赞叹之意,本无谄媚之嫌。追相沿既久,在阶级社会中,有的人顺风承意﹐趋炎附势,则有不择其马之良否而姑拍其股者,曰:“大人的好马!"遂流于奉承趋附之途矣。此“拍马屁”一词所由来也。


顾颉刚的西北人拍马股赞美说目前最为流行,不少词典采纳了这一说法。

但“拍马屁”的早期用例都出自江浙地区,如:

[清韩邦庆(江苏华亭人)《海上花列传》1894)第二十三回]

陆里晓得姚奶奶觉也勿曾觉着﹐拍马屁拍到仔马脚浪去哉。

[清李伯元(江苏常州人)《官场现形记》(1903)第四十五回]

账房师爷因为他时常进来拍马屁,彼此极熟,不好意思驳他。

[清吴跃人(广东南海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5)第三十九回]

我也不是油嘴也不是拍马屁。

[清王浚卿(扬州宝应人)《冷眼观》(1907)第三回]

就是有人能在上司面前多见面几次﹐能说多几句话,他已经奴颜婢膝的去拍马屁了。

[清湘灵子(韩茂棠)(浙江萧山人)《轩亭冤》(1907)第五出]·

我道演说甚么﹐原来盲谈瞎说,都是拍马屁的,把立宪的道理还不明白呢。

[清张春帆《九尾龟》(1908)第九十七回]

勿要瞎拍马屁载。

[清陆士谔(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十尾龟》(1911)第七回]

晚生生性酉拘,那种拍马吹牛当世流行的本领全都不会。

这说明“拍马屁”最早出自吴方言,而不是盛产马匹的北方草原地区,可见顾颉刚的说法也是难以成立的。

“拍"很早就有讨好、谄媚的意思。

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后汉书·文苑列传·赵壹》);“妪婀名埶(势),抚拍豪强。"唐李贤注;“抚拍,相亲狎也。"” 《尔雅·释训》:“矜怜,抚掩之也。”晋郭璞注:“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律》第十一卷:“抚拍,《考声》云;‘安慰也。抚亦拍也,爱怜也。?"

“拍”的本义是拍打,轻轻抚拍别人的身体有表示抚慰、关爱的含义。但如果怀着不良动机去抚拍别人,那就是巴结讨好。

“拍”与“马屁”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呢?

人们常把胡说八道贬斥为“放屁”。

如《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殷天锡道:‘放屁!我只限你三日便要出屋。’ 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三:“赵聪道:‘休听他放屁,好没廉耻。’”

也会比喻为“放马屁"“放驴屁"“放狗屁”等。

“拍”原本就有讨好义,为了表达的生动,泛义组成了“拍马屁”一词。

由于“拍”的动词泛义不为人们熟知,大家拿熟悉的拍打义去理解,这样“马屁”自然就属于被奉承者了,于是就有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

拍马屁是什么意思(一文读懂拍马屁的含义)

《申报》1912年6月6日上的一幅关于“马屁鬼”的漫画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说“拍狗屁”“拍驴屁”之类,偏偏要说“拍马屁”?

其实“拍狗屁”并非不说。

如赵化南《岁月流声;赵化南剧作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5):“你把我们试制成功的几个产品拿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产品的市场前景,他们马上会拍你狗屁,争着借钱给你。” 《现代交际》2007年第8期:“拍狗屁的范先生后随宋高宗南渡,官拜宰相。”

“拍马屁”之所以流行,应该跟“吹牛皮”有关。

自古以来,汉语中常常“吹拍”连文。

南朝《桓真人升仙记X《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游宴之处,鼓乐天音,凤笛龙箫,飞仙吹拍。” 宋李石《司牧安骥集》卷二:“三十七难脾家冷,浑身似铁气又哽,即是寒风吹拍着,致令病痛因难整。”

元刘因《静修集》卷三《饮山亭雨后》:“山如翠浪经雨涨,开轩似坐扁舟上。西风为我吹拍天,要驾云帆恣吾往。”

清杨锡绒《四知堂文集》卷三十六《落叶二十首》:“轻薄未甘同柳絮,飞扬遮莫似鸿毛。卷成觜栗曾吹拍,集作裳衣欲赋骚。” 今称吹嘘为“吹吹拍拍”。古来又常“牛马”并举。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澳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史记·秦始皇本纪》:“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杜甫《雨》诗:“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三折:“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清侯方域《赠季弟序》:“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草本》:“花神有灵,付之勿较,呼牛呼马,听之而已。”其他如“牛头马面”牛高马大”“当牛做马”等。

受这种表述惯例的影响,为了与“吹牛"相配,人们自然选择了“拍马”。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本文地址: